带着系统回北宋 - 第221章 不求闻达于朝堂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秀的四千大军已经正式围城两日。

    可惜王秀只尝试性的攻击了两波,效果几乎等于没有,也没有等到所预想的有死士敢死队突破城门、放军进城。

    就此一来让守城的刘启山有些疑惑,王秀竟是不再攻击,停了两日?

    差人去问赵诚:为啥他不攻击了。

    赵诚亲笔回信刘启山:你问我我问谁去,值守岗位记住使命就行,其他的,以不变去应变。心态正义,就必将赢得战争。

    汗,赵诚像是在胡说八道夸大事实,可事到如今不信他也没有办法。

    同时也很奇怪,当接受了赵诚的这个说辞后,每次在城头上看到那个年仅五岁的小女将梁红玉、她带着虎头帽拿着一把木刀,还把她的木马放在旁边,说是在这里指挥作战。

    于是大家都笑了,也就默契有了信心和爱心。

    现在赵诚不在城头了,而是梁红玉代表赵诚在城头上给予大家信心。

    这很有用处。并不仅仅是梁红玉的作用,赵诚在幕后的演讲宣传,也举足轻重。

    因为赵诚非常明白,古代人的思路闭塞,生活圈子实在太小,事实上许许多多的人就是在方面百里之内“生于厮死于厮”,所以圈子和家园的概念对他们是尤其重要。

    只要立足于他们的这点需求加以针对,另外再着重宣传和公布王秀以往的手段和作为,又加上梁红玉在城头代表着信心。

    如此,就能带动城内百姓的抵抗之声。

    这就是赵诚能短时间发动群众的理由,首先,得知道他们的心思和心理需求。

    经过数次运动似的演讲和洗脑,且以往的亲和力和业绩带来了赵诚现在的统帅地位。

    赵诚的民望有多大呢?

    譬如现在有属下来说“一老婆子求见”。

    原本是要赶走别来添乱的,这话是老裴说的。

    不过赵诚还是道,“请老人家进来吧。”

    噗——

    老婆子进来后把两斤小鱼干扔桌子上,简单的交代了几句就走了。

    这乃是老婆子去年夏天时候河里拿鱼晒干,储备下来的鱼干,也不多,孙子天天吵闹着要吃,但老婆子说现在池州城告急需要物资,于是就送来了,也没等赵诚回应就扭头走掉。

    老裴和赵诚不禁半张着嘴巴,看着那老婆子的背影,现在都还能听到她孙儿吵闹着要吃鱼干,然而鱼干却放在县衙的桌子上。

    没人能看懂,但这就是赵诚的民望。

    倘若现在有心思去城东市集口,能看到那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小丫头在跳绳或踢毽子,因为她们信任赵诚能有办法守得住,叛军打不进来。

    另外城西官市口那群流浪黄狗仍旧在徘徊,这证明市集还有人在交易,没乱,否则没人没东西,黄狗就不会去了。

    不论那个时代穷人都是很牛逼的一个群体。

    基本上有些极其困难的人家,一群人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但小屁孩在家又待不住,老想着跑出去玩,于是哥哥把裤子穿着出去干活后,偶尔在城南看到几个光腚小孩打雪仗。

    叛军围城的现在有光腚小孩在城内嬉闹,如此一来看得路过的老裴险些摔倒,最终以有伤风化的罪名令捉,让他们家人来领。

    然而赵诚却下令放了光腚小屁孩,且以官府白条买空了城北店铺里的布,宣布但凡的光腚的人都来领取每户五尺布。

    于是导致县衙外面车水马龙,排起了长龙似的队伍。

    有些是来蒙的,但是赵诚下令当做看不见,只要排队就发。

    布并不是重,这点成本其实很低,但现在还愿意来拿布的说明他们对未来有信心。

    恩,蔡攸现在已经完全顾不上棉布老板对赵诚的投诉,他们的理由是:强买强卖。

    赵诚的行为是在大肆花销官府财政,战争结束后一定会有堆烂摊子,但是也顾不上了。

    蔡攸现在只忙着绞尽脑汁的编造《关于难民入城的原因》。

    这是写给朝廷和皇帝看的,理论上特殊时期禁止难民入城一般是铁律和红线,地方官没权利作出这决定。何况遣散难民是当时朝廷特使张商英的决定。

    作为一个奸臣尿性,现在蔡攸就在未雨绸缪,这不是开玩笑的事。可惜当时裴炎成和赵诚两混蛋、在这么重要的问题上一拍脑袋就决定了。

    事实上所谓的禁止入城,防止的是杀土豪分物资。

    可惜赵诚在已经能控制群众的情况下,还主动去牵头强买人家的布,若没有难民入城这个前提赵诚别说买,就是抢、黑吃掉布店老板全家蔡攸也懒得过问。

    然而现在蔡攸被架在火上,只得硬着头皮给赵诚擦屁股。

    主要是担心万一张商英没死,而池州又最终战败,到时候在庙堂清算时,那就所有在平时不算事的幺蛾子都是罪了。

    汗,做这些是蔡攸的强项,反过来说他除了这些外就啥也不会了。这是蔡文姬说的。

    奏折写了也白写,蔡小娘子认为现在都叛军围城了,就算奸臣老爹写了这些也送不出去。连池州药丸的消息,恐怕也要一月之后才能被朝廷从另外的渠道获知。

    然而正因为蔡文姬这么想,她就显得弱爆了。

    谓缺什么补什么,蔡攸不是圣人,所以绝对喜欢在关键时刻装圣人。

    他当然知道这些东西写了送不出去。但仍旧写,每天都写,一封一封的凑报犹如日记一样,记载了蔡大人于叛军围城下那忧国忧民的心思外,还在字里行间隐隐约约的表露了“不求闻达于朝堂”的概念。

    汗,蔡攸作为书画大家当然知道怎么利用纸墨的特质,表露出这些奏报成书于不同的时间。这样一来,将来真的可以让朝廷那些精于书墨的老夫子确认这是处于叛军围城下,蔡攸每日都忧国忧民的心境变化……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