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汉室 - 第八十章 尘埃落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虏人非有方兴未艾之势。”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

    诋毁、非议十三经正义的声音到底只是少数,且不说皇帝的态度坚决,就说是杨彪、桓典、赵岐、蔡邕、郑玄这些人以及他们身后的无数门生故吏,也绝不会纵容这种声音成为n的主流。

    所以这根本用不着让荀悦担心什么,何况他也不是真的担心这些人能起到什么阻碍作用,无非是滚滚洪流之中的一颗石子罢了。

    人们主要关心的是皇帝究竟需要那些名士大儒作出怎样的让步,才会放开编修十三经正义的名额。在这个时候,首先是光禄大夫伏完给众人做了个表率,他向皇帝献出了从家祖伏生以降、历代伏氏大儒注释的今文尚书,以及若干宫中未有的图籍典藏。

    皇帝受到老丈人伏完体贴的奉献之后,当即诏拜为城门校尉,许入天禄阁参与十三经正义的编修。

    然后众人见了,纷纷有样学样的献出自家典籍珍藏,没想到有些人皇帝收下了书,却并没有给他开方便之门,只是给了钱财之类的赏赐。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除了献书以外,还得自身是个学识渊博、名望能服于人的大儒,最重要的是,得能入皇帝的眼才行。

    这样一来,献书的人便立即少了许多,但皇帝依然借此搜罗了千余卷秘府没有的藏书,算得上是一个收获,同时也让博士韩融、议郎孔融等有资历的大儒参与其中。

    “从年初开始,我便诏崔侍中用心搜罗各家所藏典籍,充实秘府,校订皇览。一年下来,各家敝帚自珍,自愿敬献者鲜少,所得不过寥寥千卷,还不如在河东时抄录的多。”在宣室殿,皇帝拿着书录提要,对秘书丞朱皓说道“这一回臣子敬献,算起来,秘府藏书也有五万余卷了吧?”

    “谨诺。”朱皓低头想了一遍,细细数道“崔公搜求图籍所得千卷、河东叛乱诸家抄没所得千卷、朝廷诸公敬献亦有千卷,合秘府原有图籍典藏四万七千卷,共五万余卷。”

    “按原来我说与你的要求,除了史书、兵法、谶纬天文等书以外,其余的经书文集一概拣选出来,交由将作监刊印一份,藏于太学。”皇帝一直都很留心这个事,只是要刊印的书籍太多,识字的工匠不足,编排文字的工作也很繁巨,所以这么久以来也没见多大的成效。

    对此皇帝已经开始扩大将作监造纸、印刷的规模和工匠数目,并制定了许多优待工匠的政策,如今至少能保证朝廷公卿府衙的日常公文用纸的开销了“刊印、编书、造册,将作监哪里已有了完整的工序,秘书监只需要整理出来交付即可。现今秘书令要忙着编撰汉记、十三经正义,无暇关注此事,你得多上些心,与将作监、太学等处沟通好。”

    朱皓身为朱儁次子,行事颇有其父之风,亦有才行,只是他并不适合待在秘书监这个纯文事的部门,而且在秘书监这些俊彦的光环下显得平平无奇。皇帝让他多往各衙署走动,跟其他官员打交道,未尝不是观其行、知其能的意思。

    “唯,臣必勉力从事,不负陛下所托。”朱皓干脆的应答道。

    “名利动人心呐。”皇帝看着书录提要上的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书名,感慨着说“若非这次编修十三经正义,他们哪里肯拿出家传来?”

    若是不拿出来交由将作监印刷刊发,这些皇帝连书名都没见过的书籍又将如何传承呢?

    皇帝看了眼n一旁的荀攸,按捺住心头的感慨,转而说道“左冯翊的事,承明殿有何议论?”

    待士孙瑞从司空任上被罢免后没过几天,左冯翊的案情也终于有了下文,左冯翊鲁旭因失职、玩忽等罪被罢官归家,其余左冯翊各曹、及诸县令、长等官,也大规模的遭到吏部尚书傅巽的劾奏。

    “合该如此,傅公悌这一回办的很好,左冯翊的事就是要给其他郡县做一个典范来,现下的地方官吏,要么见进取无望,而毫无作为要么是玩忽职守,而无一丝为民之心。”皇帝听了荀攸的汇报后,点头说道“等司隶、并州等郡功曹到京之后,由傅公悌召开会议,重申朝廷整顿吏治的决心。政令上行下达,当会愈加顺遂,底下官吏办事也会更加勤勉。”

    “陛下睿鉴。”荀攸拱手称是“左冯翊尚无人调补,尚书令等人的意思是,种公正直有为,想荐其接任。”

    河南雒阳人种拂原来是城门校尉,曾经在做宛令时很有能名,以刚直坚强著称。河南种氏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豪强,无论是种拂的父亲、前司徒种暠,还是儿子、陈相种劭,侄子,黄门侍郎种辑,都无不是慷慨忠直之辈。现存的种氏三人在历史上无不是为了朝廷死于战乱,忠诚耿介似乎是他们延续相承的家族风格。

    皇帝早有栽培、扶持种氏的意思,之前将种拂的城门校尉让给伏完,也是有另授他职的用意。何况当时他也是与杨氏、关东士人一同合作对付马日磾、士孙瑞,如今司空的位置留给了皇帝的亲信,再如何也得让一些好处给杨氏他们。杨彪成为首批获准编修十三经正义的主要负责人,可以说是皇帝给杨氏未能得到三公的补偿、也可以说是起先合作的酬庸。

    而在这件事上,皇帝解除了种拂的城门校尉、却不交代其他职务,其实就是一个暗示,等着杨氏自己提出来。自己主动给、跟别人主动要,二者是件性质不同的事情,彰显了彼此双方身份地位的差距。

    “种公是个好人选,据说他为宛令的时候,曾整顿胥吏,颇有令名。如今左冯翊的吏治就需要这样的人前去修整,尚书令荐举的恰如其分,即日下诏吧。”皇帝放下手中的书录提要,长吁一口气。

    这件事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在预计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朝廷之上应该不会再有较大的波折,等到自己手下的人真正成长起来,有名望、有资历可以挑起大梁的时候。承明殿里的那些过渡性质的宰相辅臣,除了荀攸以外,其余的就要彻底挪位置了。

    眼下朝堂安静之后,皇帝便得以将全部精力转移到关东的战事上去,他看了看一直保持沉默,不敢插话的朱皓,忽然问道“前将军从河内班师回雒阳了?”

    “谨诺,这是上个月的奏报了,也就是几天前,河内平定,陈留一直未有动静。”荀攸思索着说道“如今唯有汝南的战事尚未完结。”

    “汝南?”皇帝奇道,直接忽视了随行的汝南太守刘艾“不是派了田畴、郭嘉二人去了么?越骑营三千余人,张超麾下也有万人,难道还打不下?”

    “臣正要说起此事,校尉张超一时失察,遭遇对方援军袭击,兵败溃退。田畴等人晚至一步,与敌军交战城下,虽在最后多有斩获,但到底还是让敌军退守平舆。”荀攸拿出一份新传来的战报呈上,皱着眉道“如今张超虽已收拢败兵,但士气低落,田畴手下又是骑兵,不善攻城,所以战事便僵持下来了。”

    “再拖一个月就得入冬,冬雪将至,届时就得收兵了。”皇帝接过战报,没有打开看,忽然问道“对方的援军是何人领兵?”

    “是孙文台的长子孙策。”荀攸轻轻指了指战报,意思是上面有提。

    “孙策?”皇帝会意,拿起战报快速浏览了一遍,有些疑惑的自言自语道“那周瑜呢?”

    “周瑜?”荀攸复述了一遍,忽然觉得这个名字很耳熟心里想到,莫不是周忠所提的那个侄子?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兴汉室》,微信关注“热度网文或者rd444”与更多书友一起聊喜欢的书

添加书签

搜索的提交是按输入法界面上的确定/提交/前进键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